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 - 生活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

纵观中医的整个历史,几乎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验药”

中医历史上有正史记录可查的,真正的所谓“验药”事件,是两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中医古籍、药方进行的大量“勘校”工作

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1

校正医书局这个事情有点搞笑,它并不像古代吏、户、礼、兵、刑、工那样的正式国家行政机构,它更像是宋朝皇帝为了满足自己对中医的“疯狂喜爱”,为此而成立的一套“私家班底”

因为校正医书局明面上的一把手一直都是皇帝本人

嘉祐二年(公元1057),宋仁宗在编集院里设立了校正医书局,正式开始勘校中医古籍

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1

电视剧里的宋仁宗

编集院是宋朝用来编修各种古籍的职能部门,类似我们今天的宣传部下的“出版司”,是个非常不起眼的小部门

而校正医书局是这个小部门下的又一个小部门,里面最大的官儿就是个直集贤院,相当于今天一个处级小干部

可直集贤院的直属领导不是什么编集院,而是皇帝本人

皇帝直管如此低级别的一个小机构,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里可能仅此一例

更奇葩的是皇帝不但直管校正医书局,皇帝甚至直接介入校正医书局的日常工作,和这帮三流小官一同工作

嘉佑年间的校正医书局里工作的有林亿、张洞、苏颂、孙奇、高保衡、孙兆等等,大部分都只有品级没有职位的中医,很多人甚至连“官”都算不上

而皇帝每天就和这帮人泡在一起,有的时候连朝堂都不去

那皇帝带着这帮中医干嘛呢?史料记载:

“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

就是绕世界收集各种中医古籍、药方,查漏补缺,觉得说错的地方给他改正

那你说校正医书局有没有“验药”呢?

我很难告诉你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我只能说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验

因为我刚才说了,这是宋朝皇帝带着几个中医搞的一个私家班底,为了满足皇帝个人的“中医情结”而开办的机构

这支队伍最大的目标是收集和整理中医中药古籍,而非确定这些古籍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北宋王怀隐写了一本《太平圣惠方》,后来经校正医书局勘校完成,你知道一共勘校了多少种药吗?

1.6万个!

后来校正医书局和太医院勘校《圣济总录》,你知道勘校了多少种药吗?

将近2万个!

开玩笑宋朝一共才300年,皇帝领着那几个人一天不干别的光在皇宫里研究中药判定药效,他咋做到的?

要知道我们今天一款新药从进临床试验到验证结束,最短是7个月最长时间竟然高达160个月

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1

虽然古代验药没有那么严谨,但几个人在十几年里勘校几万种中药,个个都是神农在世吗?

其实校正医书局验药的过程非常简单,就是——誊抄

就是张三医书里写了啥药,李四医书里写了啥药,管它有用没用,抄下来再说

校正医书局第一目的是“传承”,而非“检验”

至于有没有效,上了临床再说

你可以说是用患者“试”,也可以说是用患者在“赌”,反正就是没“验”

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1

中药真正的大规模验药得一直等到上世纪60年代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科研攻关项目”

当年找了680种古籍里号称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挨个验了一遍,最后是在粗糙的“临床有效”的标准下也仅仅有18种中药被认为是“有效”

后来这18种中药“又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被认为“无效”

而这种规模的验药是通过国字头开展的国家级项目,动用的是国家力量来完成的,花费近5年时间,也仅仅完成了680种中药而已

所以你说宋朝皇帝带着几个中医就完成上万种中药的“验药”工作,怎么可能嘛

所以中药的有效性往往是两个逻辑

一种用理论来推疗效

这个我此前科普过,就是中医是如何考证“鹊巢”可以治疗“女子漏下、积年不断”的,还有“蝉蜕”是如何治疗“难产的”

这类所谓的“验药”是先把箭插靶子上,硬说自己射中了

还有一种是临床经验错当成疗效的

例如中医发现小孩吃了朱砂会变的“安静”,于是就认为朱砂的疗效是治疗“惊风”

中医不知这是“重金属中毒”的反应,错把“药物副作用”当成“疗效”记载了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对以“患者主诉”作为可靠的“临床疗效”原因所在

不科学的验药,等于没有验药

古人如何检验中药疗效?-1

    没有回复内容

万事屋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