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根就不是中医原创概念,这是从董仲舒哪里抄来的
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公论:董仲舒是将“气”概念引入哲学思辨体系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有关气的概念只有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大多涉及古代巫术,下边一堆中医粉对“气”侃侃而谈让人看了觉得好笑

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气概念我就不说了,我直接说董仲舒
有一个大白话是怎么说的?
董仲舒是创造跟“气”有关的词最多的人
现代汉语里的天气、阴气、阳气、金气、春气、德气、刑气、元气、贼气、治乱之气等等,全部出自董仲舒的著作

董仲舒
但董仲舒创造的“气”的概念与医学本无一点关系,他最早用“气”形容的是地理、气候和治国理政概念
例如天气干旱了,董仲舒认为是由于阳气过盛,雨水多了则阴气过盛,即所谓的:
“大旱者,阳灭阴也……大水者,阴灭阳也”
因此董仲舒就提出“求雨止旱”,就要“开阴闭阳”;“止雨防涝”,就要“开阳而团阴”
再例如董仲舒认为社会的“治乱”、年景的“好坏”,是由“气正”“气逆”决定的,即所谓的: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从大自然到社会人事的一切变化,在董仲舒看来无一不是于“气”的作用,也无一不可以从“气”中找根据
在董仲舒把“气”的概念玩到天花乱坠的时候,中医还没影子呢
那什么时候中医开始抄袭董仲舒的呢?
这就得说到战国时期了
“气”在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fashion的概念,几乎可以这么说,当时所有的哲学家没有不谈论“气”的
甚至对一些比较重大的哲学问题和社会人事间题的论述和说明,也没有不求助于“气”的
例如,在《孟子》一书中就有“夜气”、“平旦之气”、“浩然之气”等等
老孟把他的那一套唯心主义的修养方法也说成是“养气”,即所谓: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所生者,非义而取之也”
这说明“气”在老孟那里,已变成了“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的一种纯精神世界的东西
中医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抄袭”董仲舒的这套“气”概念的
对了插句话
其实“抄袭”这个词是我故意说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医受到了董仲舒黄老之学的影响
但说“抄袭”可以“吸睛”嘛,有流量嘛,没办法

《黄帝内经》对气的认知直接“抄袭”了董仲舒,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并且它还用“气”说明自然万物社会的发展变化,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黄帝内经》还用“气”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等现象,认为人的各种疾病,都是由“气”产生的: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甚则呕血及泄,故气上”
你只需知道中医的气源自传统中国哲学,特别是董仲舒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临床上这玩意儿一点用没有,我们这些喜欢研究中医史学和传统文化的“书呆子”看看得了,普通人甚至学中医临床的都没必要了解,当成晚间读物了解一下即可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