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儒批《哪吒》科技感过重?传统文化创新的“童趣”恰恰在破旧立新! - 生活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李成儒批《哪吒》科技感过重?传统文化创新的“童趣”恰恰在破旧立新!

引言:当“传统卫道士”遭遇“魔童哪吒”

近日,演员、导演李成儒在公开场合对《哪吒》系列电影的批评引发热议。他认为影片“科技感满满,却缺少传统文化元素带来的童趣”,甚至暗示过度依赖技术会让作品失去文化根基3。这番言论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捍卫,实则暴露了对文化传承本质的误读——真正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符号堆砌,而是通过创新与时代对话的生命力。而《哪吒》系列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的新生,以及“童趣”在打破陈规中的真实表达。

一、李成儒的“传统执念”:守旧与创新的认知鸿沟

李成儒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早有端倪。他曾批评《甄嬛传》“胡编乱造”,只因剧情与清朝史实不符6;亦在综艺中贬低年轻导演的作品“毫无新意”,只因未遵循经典叙事模板3。这种将“传统”等同于“历史复刻”的思维,本质是对文化传承的静态化理解。

1. 何谓“传统文化的童趣”?

传统童趣的核心,是未被规训的天真与反抗。无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还是民间传说里哪吒剔骨还父,这些故事的内核都是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自由的向往。若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则可能陷入封建礼教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例如,传统孝道中“父母命不可违”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孰轻孰重?

2. 科技是传统文化的敌人吗?

李成儒将科技与传统对立,忽视了技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哪吒2》中2000个特效镜头并非炫技,而是将神话中的“三头六臂”“风火轮”以视觉奇观具象化,让年轻观众直观感受神话的魅力9。重庆嘉木小学的“哪吒主题开学礼”更是证明,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能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探索——孩子们绘制表情包、创作诗歌、与AI对话,这才是真正的“童趣”。


二、《哪吒》系列:传统文化创新的三大破局之道

《哪吒》系列的成功绝非偶然,其通过“颠覆性改编”“情感共鸣”“技术赋能”三重路径,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1. 颠覆性改编:从“弑父悲剧”到“成长史诗”

传统哪吒故事中,“剔骨还父”是封建孝道压迫下的惨烈结局;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将这一情节重构为“逆天改命”的起点。影片通过“魔丸”设定,将哪吒的叛逆转化为对偏见与命运的抗争,呼应了当代青年对个体价值的追求94。这种改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升华。

2. 情感共鸣:跨越时代的普世主题

影片中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李靖夫妇的亲子关系,超越了神话的时空限制。当哪吒喊出“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神话英雄,更是每一个在成见中挣扎的普通人49。这种情感张力,恰恰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融合的典范。

3. 技术赋能:让神话“活”在当下

《哪吒2》的天元鼎决战场景,以粒子特效模拟水墨画的流动感;哪吒身形转变的镜头,将传统武术与现代动画动力学结合。技术不仅未削弱文化表达,反而让抽象的神话意象变得可触可感9。正如导演饺子所言:“技术是工具,核心永远是故事与情感。”


三、警惕“伪传统”:糟粕不除,何谈传承?

李成儒对“传统元素缺失”的忧虑,本质上是对文化符号的执念。但若盲目追求形式复刻,反而可能让糟粕借尸还魂。

1. 伪传统的泛滥:从“女德班”到“冥婚买卖”

近年来,“女德班”以国学之名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冥婚”陋俗在偏远地区死灰复燃。这些现象证明,缺乏批判的“传统回归”只会成为封建残余的遮羞布8。《哪吒》摒弃了传统故事中“宿命论”“父权至上”等糟粕,正是对文化传承的负责任态度。

2. 创新的底线:尊重内核,而非复刻表象

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如点翠工艺的革新——用仿制羽毛替代活鸟取材,既保留技艺精髓,又符合生态伦理8。《哪吒》对传统神话的改编亦是如此:保留“反抗精神”,剔除“封建礼教”,这才是对传统最大的敬意。


四、结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破”与“立”

李成儒的批评,折射出部分人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局限:将传统视为博物馆中的展品,而非流动的河流。《哪吒》系列的成功启示我们:

  • 破旧立新,方能激活传统的当代价值;

  • 科技赋能,能让文化表达更贴近时代脉搏;

  • 童趣本质,在于打破束缚的创造力,而非刻板复刻。

当孩子们在影院为哪吒欢呼,在学校用AI创作诗歌时,他们接触的不仅是神话故事,更是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反抗”的文化基因。这或许才是传统文化最珍贵的“童趣”。

    没有回复内容

万事屋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