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缓解当时紧缺的外汇需求,我们与日本签订了为期8年的《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目标是两国在协议期内要完成10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
出于一些给二战“赎罪”的考虑,日本开始从中国进口一些原本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生产原料,价格方面也比其他国家贵一些
协议签订后,双方都很快的进入到协议的履行过程中,中国大量的生产原材料开始出口日本,换回了大量外汇
日本对大部分进口自中国的原材料的品质还是满意的,但有一种原料却让日本颇为头疼,这就是中草药
产自中国的中草药原料药出了什么问题呢?
简单来说救是:一致性奇差
当时中国为了提高中草药出口,在全国各地以扶持的形式鼓励大量农民种植中草药,中国的中草药产量在那两年如同井喷一样。但由于各种植地的气候、地理、培育方式、采摘方式的不同,导致出口到日本的原料药品质层次不齐
当时从四川和宁夏产出的柴胡都掺和在一起出口到日本,日本人在对原料进行检验时就发现,前后两个进口批次柴胡皂苷的含量偏差可以达到±20%,而日本的要求则是±3%
更麻烦的是由于缺乏种植全过程管理,中国产的中草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是从其他国家进口草药的一倍还要多。但还是出于“赎罪”的心理,日本并未选择退货,而是将大量不合格的原料药作为损耗销毁了
显然当时的中国还不知道中草药的种植还有“一致性”这个原则性要求,而所谓“道地”药材这个说法自古以来也没有一个标准说法
但对于成药生产现代化的今天来说,这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虽然跟中国出口商投诉过几次,但日本人发现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药材生产全流程管理的概念,给出口商投诉根本没用。当时的药材出口还归国企负责,国企这边负责的是赚汇,它才不关心出口给你的药材是否满足你的需求
被“一致性差”折磨的不要不要的日本人终于明白,想要解决中国原料药品质的问题还得自己来
于是在1989年,日本委托汉方药生产企业星火株式会社,在中国四川建立了第一个完全按照日本原料药种植生产的中药企业——四川华星中医药有限公司(现在叫四川华星药业有限公司)
当年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国内业务,它唯一的工作是在四川按照日本汉方药的标准种植生产中草药,然后直接出口日本
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地道药材”之说,就是在草药种植采收的全流程中实现高标准的管理,这就是如今几乎所有中药生产企业都在贯彻执行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
而经GAP标准种植出来的中草药,可以保证有效成分的一致性足以支持生产可靠的成药
咱们中国这边也认识到了中草药原料药一致性差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2002年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重新更新了“地道药材”的定义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什么叫“地道药材”?
可能2000年前的“地道药材”就是张三李四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里种植的药材,就叫“地道药材”
这种认知放在2000年前也许还可以,但放在2000年后的今天,还用地理概念来区分“地道”还是“不地道”就变的食古不化了
时代在变,我们对“地道药材”的定义也在变,包括对医生、医院、健康、疾病、治病等概念也在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医药放在现代社会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受人诟病
2000年前我们可以接受一个没有任何执业资格的医生给我们看病,放在今天这种人就得进监狱
中医的传承不是让你传承2000年不变的规矩,而是中医所秉持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认知态度
而不是到处给人强调自家门口的狗尿苔药效更“地道”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