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我观点没错,我特地又完整看了一次袁启聪的享界S9评测视频
在汽车媒体圈,总有那么几个”柒头”让人印象深刻。广东资深车评人袁启聪,相信就是其中“柒中之柒”。近日,他因为一则对享界S9的评测视频陷入舆论漩涡,甚至面临着厂家的起诉。
作为常年关注车评圈的老读者,我对袁启聪的专业素养和评测风格颇为认可。在他车评里面,并不会一味说车的优点,对于车辆的一些不足,也会通过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也会有人叫他“袁启充”,“充值”是车评人的谋生方式,我觉得他已经尽量在充值和讲真话之间取一个平衡,或许有人会说他不够圆滑,但正是这种直来直往的风格,让他在一众车评人中显得格外珍贵。
有很多人喷他“毒瘤黑”,但看过那则争议视频的完整版人都知道,袁启聪对享界S9的并非“一黑到底”。在很多方面,他肯定了车型设计的诸多亮点,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底盘设计有问题的现象。诚然他的观点肯定有主观成分,但我也相信他开过的车比我吃的盐还多,横向对比是能反映出一定问题。
然而,北汽的回应却令人大失所望。不是正面回应质疑,不是虚心接受异见,而是选择了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禁言加起诉。这种”堵嘴式”危机公关,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暴露了这家企业的傲慢与短视,宗教不得侵犯,问题都在消费者。
这点,雷军是值得所有车企学习!
其实这种通过法律手段试图转移产品问题的做法,在许多大厂并不罕见。或许在某些高管看来,这是个能够应对“卖得不够好“”追责的完美解决方案。但他们恐怕忘了,口碑这东西,可不是靠几纸诉状就能挽回的。
即便这场官司最终北汽胜诉,他们也注定是最大的输家。
如果这场官司最终以北汽的胜诉告终,其影响恐怕将远远超出一个简单的司法判决。未来但凡有车评人指出某款车型的不足,都可能面临被起诉的风险;车评人会因为顾虑诉讼而不敢说真话,媒体会因为害怕麻烦而选择性报道,消费者将失去获取真实、客观评测信息的渠道。这种寒蝉效应必将导致整个汽车评测行业走向”只能说好话”的悲哀境地。
当所有的车评都变成了产品软文,当专业人士不敢直言不讳,当批评意见被法律手段压制,我们的汽车产业将何去何从?这不仅是对媒体人职业尊严的践踏,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一个不能容忍批评声音的行业,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创新。
所以说,这场官司的输赢,不仅关乎袁启聪个人的荣辱,更是对整个汽车评测行业生态的一次重要考验。我们期待的是一个百家争鸣、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环境,而不是靠法律威慑让所有声音统一的荒诞现实。
所以,这次北汽要挑战的,绝不仅仅是袁启聪!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