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中医专业的人是怎么看中药注射剂的?网友是这么回答的 - 生活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很好奇中医专业的人是怎么看中药注射剂的?网友是这么回答的

中药注射剂诞生的那个年代,我们的中医人普遍有一种误区,就是他们认为中药较西药“疗效差”、“疗效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药只能通过消化道吸收的这种落后的给药途径所致

因为消化道里的消化酶和消化液会破坏口服进入体内的中药,仅有少量有效成分会被人体吸收。如果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像西药那样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样中药的疗效岂不就得到了保障?

显然那个年代还不知道什么叫“药代动力学”

而且把植物药打入血管这事也并非没有先例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外第一次将植物麦角通过浸出等技术手段,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麦角新碱”(Ergometrine)并制成针剂,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产后或流产后子宫收缩无力或缩复不良引起的子宫出血等疾病

图片[1] - 很好奇中医专业的人是怎么看中药注射剂的?网友是这么回答的 - 生活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麦角菌

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同时期类似的针剂还有“洋地黄注射剂”、“铃兰注射剂”等,特别是隔壁的日本沿用经典汉方,成功的将汉方药独参汤和小柴胡汤等粉剂制成了注射剂,也用于临床使用,这在当时看来是传统医药“科学化”的“成功范例”

所以在当时的中国的中医人来看,将中草药制成针剂,是提高中药疗效和效率的“有效方式”

所以不仅仅是“针剂”,同时代中药的“酊剂”、“合剂”、“乳剂”、“糖浆剂”、“膏剂”、“片剂”、“胶囊剂”、“冲服剂”、“眼用制剂”等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其实都是在想方设法拓展中药的给药途径,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但问题在于,我们在中药针剂化的过程中缺少了一道关键的“环节”,就是固定“有效成分”

我们的中药人只是单纯的认为将中药炮制、提纯、消毒后直接打入血管即可。这就导致了打入血管的东西乱七八糟什么都有,能吸收的不能吸收的、有疗效的没有疗效的、能代谢的不能代谢的、有副作用的没副作用的,一股脑全给你打进血管里

结果可不就是疗效稀里糊涂、副作用拿筐来装嘛

最终成为中药的一桩黑历史

    没有回复内容

万事屋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