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
————————————————————
本周彩嫂二阳,许多读者都留言表示关心和慰问,祝福彩嫂早日康复,这一番热情让彩云非常感动。目前彩嫂已经转阴,而且家里人这次都没感染到,在此谢谢大家!
然后有一些读者出于好意,分享了一些抗新冠偏方,包括但不限于吃椰肉、吃某种保健品等等,彩云对这一番热诚好意是非常感激的,但由此带出一个问题……这些东西,真的有效吗?
有读者就说啦,有效啊,比如吃椰肉那是某问答平台看到的,椰肉里有月桂酸,月桂酸能抑制病毒复制和入侵细胞,这是有实验数据证实的。有人联系高校做过动物实验,专门的实验老鼠在饲料中添加月桂酸后注射病毒,比饲料里没添加月桂酸的对照组多活了两天。而且也就是吃几个椰子,又没多少钱,没什么副作用,总比什么都不干好。
也有另一位读者在私信里推荐偏方,说自己阳的时候吃过,亲测有效,的确好得更快。
所以今天这篇和军事没关系的文章,我就来说说如何看待“网上都这么说”和“亲测有效”,或者更实质一点的问题——如何正确获取信息。
关于“网上都这么说”
其实这里也不光是网上都这么说,也包括周围亲友都这么说,电视报纸书刊上都这么说……且不说那些说了没几句就开始带货,一看就是营销广告的内容,单说那些看上去没有利益因素,纯分享,介绍经验,至少是“供参考”的信息,“都这么说”就代表是真的吗?
首先,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合理,需要多方面的信息论证,而不是单纯看这个信息来源自己能不能“自洽”。比如你看到某个文案宣称某一种食物中含有的某一种成份对抗病毒有效,它肯定会说这种成份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珍贵,“据科学研究证实”它能抑制病毒复制,能修复人体感染后的损伤,xxxxxx……然后说,这种成份在这种食物里含量非常丰富,是其他食物的多少多少倍……然后你看了觉得,没错啊都说得通啊,你看还有“科学研究证实”呢,所以多吃点这种食物没有坏处只有好处啊。
问题是:
1、是什么层次的试验。
宣称某种成份对抗某病毒感染有效,是什么样层次的试验证实的?是实验室体外试验?还是动物试验?还是I、II、III期临床试验?这里差别大了去了。就比如在体外试验中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化学药剂多了去了,但这些药剂离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还差了老远老远,绝大多数都没有制备为药物的潜力。
2、试验是否规范可验证可复制。
这个试验是如何做的?有没有规范抽取样本?有没有排除其他变量?有没有规范设置对照组?有没有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3、试验结果是否能直接指导生活。
即便这一系列试验是经得起科学考验的,数据是有效的,那是否等于吃含有这种成份的食物就能达到试验中产生有效结果的浓度?举个例子,常见的蔬菜苦瓜,其含有的多糖、苦瓜素、类黄酮等成份在体外试验中被证明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但试验是拿高纯度的提取物做的,日常吃苦瓜哪怕一天吃几十斤都吃不到这个剂量,没有意义。同样的,即便月桂酸真的有各种功效,是否代表吃椰子就能抗病毒让新冠感染提前康复?这里头差远了。
甚至再怀疑得更深层次一些,这个宣称xx成份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是否真实存在?其科研成果有没有得到同行业的交叉认同?就比如那个好心读者推荐的吃椰子摄入月桂酸抗病毒,彩云搜索了好几个学术平台,均未找到明确证实月桂酸有抗菌抗病毒药用价值的成果,相反在x度等平台搜索“椰子油月桂酸”,找到的几乎都是椰子油类保健品的广告,所谓的“科研论文”几乎都是同一篇,而且这篇论文在学术平台上找不到。
由此高度怀疑,甚至已经不用怀疑,这个“椰子油月桂酸抗菌抗病毒”的说法源自保健品广告营销,科学上的真实性非常低。在互联网时代,搜索竞价排名、自媒体营销等因素都会极大污染信息来源,导致“网上都这么说”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一个、几个营销主体在多个平台高强度造势形成垃圾信息饱和覆盖的结果,要不然魏则西这样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关于“亲测有效”
既然“网上都说”、“别人都说”不可靠,那咱不听别人说,就看自己亲身体验的结果总行了吧?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总归是最真实的实践,比其他的都更有说服力,是最为可靠的依据,不得不信。
但并不是这样,“亲身经历”、“亲测有效”也是会骗人的,为什么呢?
1、人的感官有局限性。
比如眼睛能看到物体,但视觉产生还依赖大脑加工,大脑在加工视觉信号时会依据经验进行脑补,如果偏偏对眼前看到的东西大脑没有背景知识储备,那极有可能被误导。
比如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哥伦布的帆船出现在印第安人面前时,印第安人视而不见,觉得这些白人是“从云端掉下来的”。这不是印第安人眼睛出了毛病,那么大一个帆船看不见,而是他们压根没有帆船这个事物的基本概念,所以看到了也当没看到,脑子里无法加工这个画面。
又比如各种魔术,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很多魔术背后的原理我们也都知道,所以看到什么活人穿墙,电锯噶人,我们只是会觉得哇好神奇,好赞,跟真的一样,但不会觉得这是真的魔法。但是,如果是一个对魔术毫不了解,对科学常识毫无概念的人,看了魔术就很可能认为这是真魔法。
而且我们还知道,视觉不能透视,也不能直接看到细菌病毒,所以在现代医学普及之前,传染病暴发就被当时的人们以为是恶魔诅咒、神罚,去拜痘神娘娘,去驱魔,去猎杀女巫……
所以,即便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人的感官也会欺骗人。
2、先后发生不等于因果关系。
公鸡打鸣,然后太阳升起,今天的人都知道太阳出来是因为地球自转,不是公鸡叫出来的;先闪电后雷声,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光比声音传播得快,它们其实是同时出现的。在不超过常规科普知识的范畴内,许多人是明白“先后发生不等于因果关系”这句话的。
但是,生活中毕竟有许多可观察到的先后发生、且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比如火炉烧水,最后水烧开了,米下锅加温,最后变成了米饭……这种简单生活实践形成的思维惯性,在遇到超出生活实践常识,超出自身专业知识的场合,就很容易被盲目推广到那些我们不了解的领域。
比如感冒其实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除了甲流乙流病毒有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这两个特效药外,其他常见的导致感冒的病毒都没有特效药,最后都是人体免疫系统起作用清除病毒而自愈的,是一个自限性自愈疾病,各种复方感冒药只是针对发热、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对症治疗,让人舒服一些,并不能加速痊愈。但即便如此,很多人还会经验性地认为感冒是靠吃药治好的,药不到病怎么会好,“趁早吃药把病压下去”,“不把热度压下去脑子要烧坏的”……尤其是家里小孩感冒发烧的时候,家长特别是老一辈家长往往对此深信不疑,高度焦虑,一定要去医院,要早吃药早打针,甚至强烈要求输液,打退热针。
正因为人的感官有很大的局限性,人的背景知识储备有限,可能把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脑补关联起来,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个人经历反而是可靠度很低的依据,尤其是非专业人士“亲身经历”观察到的信息。
甚至,即便是专业人士,在实践中观察到的单独案例也是质量很低的证据,因为:
这个案例有没有被其他因素干扰?
有没有安慰剂效应?
有没有经历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即便都满足了,还得经得起同行其他专业人士对抽样方法、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复核,要大家按照这种实验方法都能得到这样的结果,证实是可重复可验证的,才是可信度更高的结论。
反正没啥坏处为啥不试试?
有人就说了,彩云你啥事都要论证一番你累不累?你是不是抬杠有瘾?吃椰子也好,用偏方也好,只要不是加了违禁成份的假药,不是有毒药材,不是交智商税买价格巨贵的保健品,试试又有何妨?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吧?
彩云得说,“管他有用没用,做了总比不做好”不是一种循证理性的思维方式,背后是一种懒人思维和“假努力”思维。就是,我不想学会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我不想对眼前的问题深入思考,甚至我也不管这么做是不是真的有用,是不是获得了实质性的好处,我只要做出一种很努力的样子,代表我努力过了,折腾过了,心理暗示“努力必有回报”、“一切总归会好起来的”。
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种懒人思维似乎折腾不出大乱子,但长期依赖这种思维方式,依恋这种“努力必有回报”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就会在许多事情上做无用功,被一些焦虑营销误导,在无效的方向上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最后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还有就是,因为依恋这种虚假安全感,“努力必有回报”,思维通道被虚假努力填塞,反而失去了做出正确决定扭转局面的机会。
所以彩云还是强烈建议,要学习一些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要摆脱假努力带来的虚假安全感。这种分辨能力说小了,是不会被网络上垃圾营销号一惊一乍的“爆料”带节奏,不会花钱去买智商税产品,说大了,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事情上,能让你明辨是非,扭转局面。
以上。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