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多款Mac,我才知道自己一直没用“对”它
很多人买了Mac,却只把它当“外观高级的笔记本”用,能上网能剪视频就行。但实际上,Mac真正的魅力,是那些让你从“用户”变成“掌控者”的软件。
我是怎么发现这点的?从某天系统卡顿开始,我开始尝试了解“Mac原生之外的力量”。这一挖,不得了。
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Mac值回票价,那请接着往下看:
从第一步起手,就不是App Store,而是Homebrew。它是Mac世界的秘密入口,一个命令就能装好一堆开发工具、命令行神器。装完它,你会发现世界突然开阔。
然后是效率流三件套:Alfred、CleanMyMac X 和 iStat Menus。
Alfred不是简单的“启动器”,而是一个能“思考”的助手:调出历史剪贴板、执行复杂脚本、打开任何隐藏文件……你只需要一个快捷键。
而CleanMyMac X解决的是另一个Mac顽疾:久用必卡、垃圾堆积。点一次清理按钮,整个系统像新机一样顺滑。
而iStat Menus,就是你掌握硬件状态的“中控”:风扇、温度、内存、网络流量,一目了然。
还有两个小而美的辅助工具:Paste 和 Bartender。
前者记录你所有复制过的内容,写稿做图查资料,回头找历史文本太有用了。后者则让菜单栏从“图标垃圾堆”变成一条整洁可控的状态线,你可以选择只显示你想看的内容。
办公方面,Microsoft Office 无可取代,兼容性强、功能完备。
但iWork套件(Pages、Numbers、Keynote)对大多数轻量用户其实已经够用了,而且免费。
重度内容工作者别错过 Notion ——知识管理神器、笔记、任务、团队协作一站搞定。配合 Slack 或 Teams,无论是公司打工还是远程协作,Mac都能成为最强中枢。
如果你是做创意设计的,macOS 是天生的舞台。
Adobe全家桶(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等)依旧是行业标配,但现在我更推荐“组合拳”选手:Sketch 专为UI设计优化、Affinity Designer 一次性买断不订阅、Final Cut Pro 剪视频快到飞起、完美吃下M系列芯片。
对了,Figma也不要漏掉,虽然是Web工具,但在Mac上使用流畅,还能多人实时协作设计,团队感十足。
开发者更是Mac的原住民。
用Xcode开发iOS和macOS是刚需,用Visual Studio Code搞前端、Python、NodeJS一样流畅。而Postman,调接口调得飞起,是每个写后端或测试的人的标配。
你还可以用Docker Desktop构建容器环境,用Parallels Desktop虚拟运行Windows开发工具,用Mac写Windows程序,这事儿我真干过,而且比用实体机还顺。
还有几个被忽视却超能打的“小众工具”,推荐收藏:
• Keka:超快解压缩,支持ZIP、RAR、7z等格式。
• Downie:能下YouTube、B站的视频,连1080P都轻松搞定。
• IINA:Mac专属美学播放器,播放MKV都丝滑。
• 1Password:存储所有账号密码,支持跨平台同步、生物解锁,安全不求人。
最后提醒一句:这些工具的选择并不是炫技,而是为了让你更高效地使用Mac做你真正该做的事。
买Mac不是终点,装对软件才是真正上路。很多人抱怨“Mac不如Windows好用”,其实只是没掌握“Mac该怎么用”。它不是浏览器+微信终端,而是你效率、创意、表达的加速器。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买了Mac却总觉得少点什么,希望这篇内容能帮你把“少的那一部分”补回来。
别白买Mac,真正用起来,你才知道它有多香。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