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十大批判,至今振聋发聩!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十大批判,至今振聋发聩!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笔为刃,深刻剖析和批判了几千年来的国民劣根性。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的精神状态,其批判涵盖诸多方面,以下选取其中十个主要方面,并结合作品进行阐述。

一、看客心态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心态是极为常见且令人痛心的一种国民劣根性。《药》里,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迷信人血馒头,而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了众人围观的“热闹”。那些看客们,对夏瑜的牺牲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敬重,只是麻木地围观,甚至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的冷漠与麻木,生动地展现出看客心态的本质——对他人的苦难毫无共情,只把悲剧当作消遣。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也成为了鲁镇人眼中的“热闹”。她每一次诉说自己的不幸,换来的不是同情与帮助,而是看客们满足猎奇心理后的冷漠与嘲讽。这种看客心态,使得社会缺乏基本的温情与正义感,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离。

鲁迅弃医从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唤醒为数众多的“看客”。

二、奴性十足

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都体现出奴性这一劣根性。《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她有着封建迷信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典型的奴性。她对主人恭恭敬敬,逆来顺受,即使遭受不公对待也毫无反抗意识。在《故乡》中,闰土少年时活泼勇敢,与“我”亲密无间,但多年后再见,生活的重压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对“我”毕恭毕敬,称呼“我”为“老爷”,全然没了儿时的纯真与平等意识。他的奴性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长期压迫,以及生活的困苦让他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气。鲁迅笔下还有一类奴性十足的人物,如《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他们看到上级就是软骨头,在下人面前又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这是祸害最大的一类奴才。

三、自欺欺人

《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自欺欺人的典型代表。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欺辱,却总是通过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被人打了,他就想“这是儿子打老子”,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胜利感;他明明一贫如洗,却还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等。这种自欺欺人的劣根性,使人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处境和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只能在自我麻痹中沉沦。在《孔乙己》中,孔乙己也是如此,他明明穷困潦倒,却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用“之乎者也”来掩盖自己的落魄,以自欺欺人的方式维持着自己可怜的尊严。

四、封建迷信

鲁迅在多部作品中批判了封建迷信对国民的毒害。《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与封建迷信紧密相连。她在丈夫和儿子死后,被周围人认为是不祥之人,封建迷信的观念让她遭受更多的歧视和苦难。她为了赎罪,去土地庙捐门槛,以为这样就能洗清自己的“罪孽”,最终却在封建迷信的毒害下走向死亡。《药》中华老栓对人血馒头的迷信,认为它能治好儿子的病,这种愚昧的行为反映出封建迷信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今时代早变了,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但封建迷信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阴魂不散。

五、守旧排外

《风波》里的九斤老太是守旧排外思想的典型。她总是念叨“一代不如一代”,对新事物充满抵触。在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她的孙子七斤因为没有辫子而担心被治罪,九斤老太却依然沉浸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对时代的变化视而不见。这种守旧排外的思想,使人们拒绝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因循守旧,排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导致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远远落后于世界。直到今天,仍然有些人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

六、自私冷漠

《狂人日记》中的众人,为了自身利益,对“狂人”的呼喊和求救无动于衷。他们的自私冷漠,使得“狂人”在孤独与恐惧中挣扎。这种自私冷漠的劣根性,在社会中表现为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对他人的困难和社会的问题漠不关心,正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生病,她向周围人求助,却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这些人或是冷漠旁观,或是趁机捞取好处,充分展现出人性中的自私冷漠,让本就处于困境中的人更加孤立无援。

自私冷漠的社会氛围,使得公共精神长期缺乏,犬儒作风盛行。

七、盲目从众

《示众》这篇小说集中体现了国民的盲目从众心理。一群人毫无目的地聚集在一起,仅仅因为有人在看什么,他们就跟着去看,根本不关心所看的内容是什么。这种盲目从众的行为,使得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他人的行为和言论所左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盲目从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一些人盲目跟风参与一些迷信活动、政治活动或抢购行为,缺乏自己的判断和理性思考。

八、欺软怕硬

《阿Q正传》中的阿Q,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小D和王胡时,就表现出盛气凌人的嘴脸,但在面对赵太爷等权势人物时,却又唯唯诺诺,毕恭毕敬。他这种欺软怕硬的行为,正是国民劣根性的一大体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像阿Q一样,对待弱者傲慢无礼,对待强者则卑躬屈膝。在《祝福》中,鲁四老爷等有权有势的人对祥林嫂这样的弱者肆意欺压,而面对更强大的封建势力时,却又表现出顺从,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欺软怕硬的劣根性。

九、贪得无厌

《故乡》中,杨二嫂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她从年轻时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自私贪婪的人,不仅言语尖酸刻薄,还在“我”搬家时顺手牵羊,拿走了许多东西。她的贪婪体现出人性中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这种贪婪的劣根性,使得社会风气变得污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和虚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为了追求财富和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序良俗。

十、麻木不仁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曾经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但在生活的重压下,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子君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最终走向死亡;涓生也在悔恨和自责中麻木地活着。他们的麻木不仁,反映出在社会的黑暗和压迫下,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精神上陷入了一种极度消极的状态。这种麻木不仁的劣根性,使人们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一系列批判,如同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症结。他的批判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醒。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国民劣根性的影子依然在某些方面存在。我们应当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智慧,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努力克服这些劣根性,让社会更加进步,让人性更加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6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