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圈又炸锅了。
二十年,两个数学家,花掉了人生最黄金的时光,只干了一件事——破解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站上了巅峰。
这事儿,叫麦凯猜想,是数学里一块硬得不能再硬的骨头。之前多少人试过,碰了一鼻子灰,又悻悻地退场。但德国数学家Britta Späth和她的爱人Marc Cabanes偏不信邪,硬是用二十年的孤勇,把这块石头给啃下来了。
如果数学界有“封神榜”,他们的名字,必然在列。
01
如果你不混数学圈,可能没听过麦凯猜想。但这个东西,已经在数学界游荡了半个世纪。
麦凯是谁?一个以眼光毒辣著称的数学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怪兽月光”(Monstrous Moonshine)猜想,后来被证实居然跟弦论扯上了关系。
但在这之前,1972年,他随手抛出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猜想:研究一个庞大的数学群,居然只需要看其中一个极小的子集。就像是,你想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的基因密码,结果发现,研究某个小镇的DNA样本就够了。而且,这个小镇的DNA数据,和全球人类的比例,居然一模一样!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可麦凯说:“就是这样。”
数学家们当时的表情,就跟听见有人说外星人已经潜伏在地球五十年一样。怎么可能?!
但最狠的是,数学家们算了一圈,发现这玩意居然次次都对。它不只是一个巧合,而是某种数学深处的真理在隐隐作祟。
问题是,没人能证明它。
所有人都知道它应该是真的,但没人能把它说清楚。
几十年来,无数数学家冲进去,尝试找出这条“麦凯定律”背后的奥秘。有些人找到了线索,有些人证明了局部情况,但完整的证明,一直遥不可及。
然后,Späth出现了。
02
2003年,德国数学系的研究生Britta Späth,年轻、热血、对数学有着执拗的痴迷。
她第一次遇见麦凯猜想的时候,还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想从中咬下一块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但很快,她发现自己上瘾了。
不管她研究什么,最后总会绕回麦凯猜想。
这就像是有个谜团,藏在她脑子里不愿离开。每次她试图转向别的问题,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她后来回忆:“它总是能把我拽回来。”
所以,她索性破釜沉舟,决定一辈子就干这件事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数学界的评价体系里,她几乎是在“自杀”。
搞数学的人都知道,学术界讲究的是“多产”——你得不断发论文,不断出成果,才能保住教授的位置。可是,麦凯猜想太难了,你可能花十年、二十年,都拿不出一个完整的成果。
如果最后失败了,那基本上职业生涯就毁了。
但她偏不信邪。
后来,她跑去了巴黎,在Cabanes的办公室门口“蹲守”——这哥们是研究李群的专家,而李群,正是麦凯猜想里最硬的那块骨头。
她每次去找Cabanes,他的反应都是:“我的天,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可架不住Späth“死缠烂打”,Cabanes被拉下了水,两人开始并肩作战,甚至一路从数学搭档变成了伴侣。
数学成了他们的共同信仰。
他们的婚姻见证了数学的浪漫,他们的孩子是在麦凯猜想的计算公式中长大的。
03
两个人联手攻克了麦凯猜想最难的部分。
前面已经有数学家把麦凯猜想“拆分”成更小的问题,99%的情况都被搞定了,剩下的1%,全都卡在了“李群”上——这些家伙就像数学里的“野生怪兽”,难搞得一塌糊涂。
Späth和Cabanes,用了十多年,逐个攻破了李群的四个主要类别。每攻下一座山,他们都会发表一篇重量级论文,让整个数学界沸腾一次。
然后到了2018年,他们只剩下最后一关。
这最后的山峰,足足花了他们六年。
2023年10月,他们在一个数学大会上宣布:搞定了!
整个数学界为之轰动。
斯坦福大学的数学家Persi Diaconis说:“我希望这件事能有一场游行庆祝!”
可惜,数学界的狂欢总是安静的。没有烟花,没有红地毯,但所有数学家都知道,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胜利。
麦凯猜想,终于不再是猜想。
04
这件事,听上去像是一场漫长的数学战役,但其实,它本质上是人类执念的又一次胜利。
我们为什么对数学着迷?
就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一种无论宇宙如何变化都不会动摇的真理。
Späth和Cabanes,花了二十年时间,去证明一个他们早已知道正确的事情。他们明知道这条路难得可怕,明知道可能最终什么都得不到,但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这就是数学家真正的浪漫——用一生去追逐一个未知的答案,即便这个答案,在他们心里早已无比清晰。
有人说,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而数学,是世界对我们展现的底层逻辑。
而麦凯猜想,就是这个逻辑里的一颗明珠。
转自头条号老胡科学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