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独立思考是揭开历史真相的关键,需要审慎地分析各种历史资料,辨别真伪,从而挖掘被掩盖的真相。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要敢于质疑权威,不被固有观念所束缚;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急于求成。
道学创始人老子,为何会受到政治迫害呢?
先抛观点: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可以直接参考的依据非常有限,只能通过逻辑来串联。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摘自百科
老子
在回答问题之前,有一点必须得着重申明。与老子同时代的两个关键性的人物:墨子、孔子。
老子创立的道学与墨子创立的墨学,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个学派。而这两位大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生辰无法确切考证,他们生前的活动轨迹被故意抹掉。老子的形象在文献中变得极为模糊且神秘,而“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者,也只剩下零星的记载。
老子为何会受到政治迫害呢?
老子是东周的典藏史,是一名文官,也是典型的学者性官员。但这个官职既不涉及军政,亦不涉及钱粮,没有任何的实权。但老子却在周景王时期被罢免官职,这一点非常奇怪。
按照正常的逻辑推断,只有损害了权贵的利益,才会被权贵排挤,从而受到政治迫害。那么,一个完全没有实权的典藏史,能干出什么事才会影响到权贵的利益呢?
虽然无法直接从文献及考据中找寻答案,但只要存在过,就一定会留下痕迹。从零散的文献中,将逻辑进行串联,才能解锁真相。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阅读本文的朋友,请动动你那可爱的小手,点个关注吧,也欢迎留言交流。
《论衡·讲瑞》载:“少正卯在鲁国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不徒不难知孔子之圣,又不能知少正卯。门人皆惑。”
《荀子·宥坐》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少正是官职,卯是名字,结合这两段记载,可以得出结论:闻人少正卯以官职的身份在鲁国进行公开讲学。能够以官职的身份讲学,至少能够说明三点:一是少正卯出身贵族;二是少正卯的家族在鲁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三是少正卯本人很有才学。
老子讲学
既然少正卯能以官职的身份公开讲学,那么老子是不是也可以呢?从历史记载的文献来看,老子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有过三次求学于老子的记录,分别是17岁时、26岁时、51岁时。而孔子17岁时与老子相遇,恰好是老子被罢官之时。
博学是闻名的基础,但博学并不代表一定闻名。只有当博学之人在公开讲学的时候,而这个学说恰好又对当下的社会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博学之人才能够闻名于世。
《孔子家语·始诛》载: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老子的五千言,具体成书于何时,已经无法考据,但著书一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少正卯因公开讲学,被儒家至圣先师孔子以五恶的名义诛杀。
《荀子·宥坐》载: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那么老子以典藏史的身份公开讲学,从而招致权贵的不满,甚至有可能危害到权贵的利益,故而老子才会被甘简公免去官职,如此推断,完全符合逻辑链条。(老子以辩证法揭示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仅这一条,就与周朝奴役制的体系不同。)
著书是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以文字的形式留与后人。著书可以看做是最后的一道程序,在履行程序之前,需要思考、梳理、总结、归纳等。但著书与讲学并不冲突,相反可以通过不断地讲学,来进一步完善著作的实用性与严谨性。
故而,道学创始人老子之所以会遭到政治打压,有且只有一个原因:老子以典藏史的身份公开讲学。
这是老子思想开始影响社会的起点,也是老子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起点,更是道学的起点。
从地方到周都,从典藏吏到典藏史,从罢官到游历,从复职到再罢官,从老聃到老子。老子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天资聪慧的他从没因命运的波折而沮丧,老子的眼光从来没放在权贵的身上,他眼中装的是天下与百姓。
老子讲学,是为了世道;老子著书,也是为了世道。老子想为这世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