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媒体说,儒教思想是贪腐最大的保护伞,是思想界的最强恶势力

读史,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儒以文乱法,道明了儒家的真实目的。

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老话,讲透了以儒家思想治世下的民生生态。

法治天下

法治是惩治罪犯、打击贪腐的有力武器,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利器。

本文旨在解构儒家糟粕的一面,研究腐败是如何成为历史常态的。

西汉的“独尊儒”,让儒家从此拿到了文化主权,并执掌两千余年,其思想影响至今。

独尊儒术

一个“礼”字,儒家划分出尊卑的差别等级。

一个“乐”字,儒家左右民族整体的审美观。

“学而优则仕”,让儒家把“尚贤”变成“上贤”。

“仁义礼智信”,令儒家重新定义了“贤”。

儒家思想

儒家有五权: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师权。而儒家思想的精华,浓缩在“天地君亲师”这方小小的牌匾里。五权体系与其精华的思想中,都没有“法权”。

重点说明:有法权才叫法治。

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儒家的典籍之中,或许有几句法治的言论,但在儒家思想的内核之中,是没有“法权”位置的。

儒家具有无上权威,绝不允许有任何的质疑。掌握话语权的儒家,构建了一套匹配自身利益的价值体系,所以儒家也称儒教。

在儒家的价值理念中,有暴君、明君、昏君,有暴政、仁政,有君子、小人,什么都可以拿来论是非、 高低、对错,可唯独儒家的圣人、典籍及思想,代表着绝对的正义

图片[1] - 有自媒体说,儒教思想是贪腐最大的保护伞,是思想界的最强恶势力 - 万事屋

如果读者能看到这里,大概就能明白,集体性腐败为何会是历史常态了。老子曾严厉批评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及至圣先师,拥护“礼制”并坚决反对将刑律公开。儒家的亚圣孟子,是主张“法先王”的典型人物,而提倡法治的荀子、韩非,则是儒家口中的叛徒。

儒家仁政

儒家是如何做到屏蔽法治,并让腐败成为历史常态的呢?

儒家第一招:神权

祭祀天地鬼神,以神权的名义为帝王正名。看似是神化君权,实则是要干掉“法权”,这是屏蔽法治最为核心的第一步。天子天子,天的儿子,连帝王都迷信了,百姓能不迷信吗?老百姓还怎么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祭祀

神权落地,王朝的治理就变成彻头彻尾的人治,历代王朝所谓的法治,不过是以帝王意志为主导的刑治。(历史中雄才大略的帝王,屈指可数。)

儒家第二招:长子继承制

从秦与西汉前中期的历史来看,王室并没有一味遵从长子继承制,而是一种竞争上岗的状态,这反而保障了雄主的接连诞生,竞争的残酷或许会让朝堂震荡,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国家分裂。

长子继承制,看似是谋求一个和美的局面,但温室难以孕育雄主。帝王无情,江山有情;帝王有情,江山无情。从历史的结果来看,长子继承制不利于国,也不利于民,反而更有利于权贵家族的繁衍壮大。

图片[2] - 有自媒体说,儒教思想是贪腐最大的保护伞,是思想界的最强恶势力 - 万事屋

儒家第三招:帝王师

很多人可能没想过为什么古代大儒的“最高理想”是做帝王师。精通儒家思想的帝王师,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杂儒,为的就是左右帝王的意志,从而实现“以儒术治世”的目的。

这是扶持儒家子弟致仕的开始,也是从执政层面屏蔽法治的开始。 推广四书五经,从皇帝开始。让儒家思想普照天下,亦从皇帝开始。

儒家第四招:仁政

“以仁治世,以孝治国”是儒术的治政纲领。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就是儒家的仁政,即以奴隶社会为背景的“礼乐制度”,亦可称为固化阶层的等级制。

与儒家仁政配套的是周公的“德主刑辅”,深藏刑律是周政的主张,也是儒家孔子的主张,更是孔孟之徒的金科玉律。

这是官员敢于肆意贪腐的最大保护伞,“轻罚官、重惩民”是王朝官场的真实生态。

刑鼎

维持律法及官衙的神秘感,贯穿王朝历史。迄今为止,我们都未能完全摆脱这层束缚。

儒家第五招:孝道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儒家把“事死如生”的观念融入丧礼中,意在强化孝道。儒家提倡的孝道:隆丧厚葬与守孝三年,韩非就曾明言这是“破家而葬”的陋习。

说句难听的话,儒家提倡的孝道完全不顾及国计民生,将社会的财富和精力大量投入到丧礼中,从而导致民生疲弊,这是有孝道而无人道的做法。

儒家的孝道,还可以用来打击政见不同的对手。自古忠孝难两全,便是诞生于儒家制度式的愚孝之道。

儒家陋俗

随着军政大权从皇帝手中逐渐流失,儒家的这五招也在逐渐发挥效力,贪腐也在逐步蔓延。群体性的腐败是集体对抗皇权的结果,在“法不责众”的潜规则下,弱势的皇权能有什么作为?又敢有什么作为呢?

皇帝扶持外戚或是宦官,打压威胁皇权的党系,从而保证帝国的税基与王朝生命的延续。但在贪腐成风的生态中,不管是外戚或是宦官,都不得不选择对贪腐以半监管半放任的态度来搜罗可用之人。

最后说一说“轻徭薄赋”的政策,这条政策确实是好政策,一般用于王朝初期及人祸与灾难爆发的中后期。但再好的政策,若是没有强势的监管作为配套,都会演变成盘剥民众的恶策。古语有云:儒以文乱法!法纪败坏的世态,仅靠官吏的良心来驱动轻徭薄赋的政策,靠谱吗?

史料告诉我们,“轻罚官、重惩民”是历朝普遍的政治生态,塌方式的腐败亦是历史的常态。而这一切的祸首,源自儒家。朱元璋制定的“大诰”,鼓励百姓告官,但真正敢于告官的也就那么几个。

法治最大的特色在于“”,法明则民知,这是开启法治的起点。

本文转自头条号痞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