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网民对胡适的错误评价与他们知识的匮乏

虽然领袖早在1952年就说过,到21世纪,再给胡适一个公道的话,虽然改革开放之初绝大部分学人就已经开始还胡适公道。

但是时至今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中国部分网民仍然固执己见地坚持着自己对于胡适的错误评价。

为什么呢?诚如胡适和罗翔所言,一个知识越匮乏,思想越贫乏的人他们所相信的东西就越过绝对。

图片[1] - 中国部分网民对胡适的错误评价与他们知识的匮乏 - 万事屋

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胡适之有什么伟大之处?说他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和没有灵魂的文人以及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笔者不否认胡适是一个书生和文人。

但是敢问活跃在网络上的部分网民,你们是如何知道胡适是百无一用和精致利己的?

难道在你们眼中,和《新青年》那些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办刊物启蒙思想没有用?难道你们认为战乱年代苦心孤诣地搞教育没有用?难道你们认为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美国求得援助没有用?

难道是在你们心中,一个一生都在启蒙思想,专心学术教育,在国难时期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的人是精致的利己者?

关于胡适的作用,伟人毛泽东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陈述:陈独秀和胡适代替了早已经被我抛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了我一时的楷模。

毛泽东

当然,现在还真有些人觉得思想启蒙和书本上纸面上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用,他们推崇那些务实,能够创造出实际价值的甚至能够打出一颗螺丝钉的人。

诚然,笔者认为这些人值得推崇,因为他们确实落到了实处创造出了具体价值。但是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思想者、教育者?

中国近代是一个科技落后的时代,但是近代以前也就是明清时代,中国的技术落后吗?中国的具体技术并不落后,但是为什么到近代中国就猛然落后了呢?

一言以蔽之,明清时期导致中国落后,并不是因为中国技术本身落后,而是中国科学落后,最终导致了技术的落后。

《天工开物》是一部技术的经验总结

从西方科学的发展来看,必有思想启蒙,才有科学革命,只有科学革命才带来技术和产业的飞跃式发展。这一点越到后来就会越明显。

近期以来,笔者在网上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民国一些大师如胡适之、陈寅恪和钱穆乃至包括郭沫若甚至包括鲁迅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佼佼者越来越不满,而对钱学森、钱三强等自然科学家推崇备至。

然而,早在千年以前,文学大师韩愈就曾说过,术业有专攻。

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园地,每一类人中的佼佼者都是在自己原地中辛勤耕耘的人,根本就没有比较的必要。

但现在很多人乐于比较。

这是那些人的自由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既然要比较,那就要有理有据,不能张口就来,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可显而易见,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材料——

他们就会根据自己所言所见的只言片语,给两个不同领域不同作用甚至完全隔离的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做比较。

不仅如此,他们还擅长就一人一点,对这个人做出全面评价,所谓攻其一点,而非其全部——

因为有一个点是错的,所以整个人都是错的。

胡适之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就只知道这一个点,一言以蔽之,还是因为知识的匮乏和思想的贫瘠。

就比如那些张口就对胡适论长道短的人,恐怕没有几人会去真正阅读胡适著作的原文,就比如他们最喜欢说的一个点: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不主张抗战,甚至主张将东北三省拱手相让,乃至直接说“我宁愿亡国,也不主张对日作战”。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义愤填膺,他们既不去调查胡适这种主张的背景,也不去看胡适相关论断的原文,更不看胡适后来对日态度的转变以及转变之后的所作所行。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识匮乏,思想贫瘠。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和思想越贫瘠的人,他们相信的就越过绝对。

鲁迅笔下经典的国民形象 阿Q

无知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觉得自己知道很多。

对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但貌似并没有多少人听过的话: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